「梗研究」网络上“四海为家”,电子搬家是什么流行梗? 世界今日报

“小号匿名冲浪时突然发现,现实生活中的亲朋好友关注了你的社交账号,你会怎么样?”近日,一条登上微博热搜的流行梗“电子搬家”,可以视为是许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。

所谓“电子搬家”指的是,以为自己在网络上有个专属于自己的小窝了,没想到被现实中认识的人发现了,于是,只好从一个软件“搬家”到另一个软件,从大号转移到小号,甚至连搬几趟,只为找一个能自说自话的地方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这则话题切中了不少人的心理感受,也挑起了不少人的共鸣感,有网友分享自己的亲身体验:为逃避现实关系链带来的关注目光,寻求一个可以无拘无束展示自我的空间,他在网络上“四海为家”,“主阵”社交账号从微博换到了抖音再换到了小红书……。

喜爱“电子搬家”的网友感到最不舒适的网络社交功能是“大数据推送”。比如说,微博平台上就有一种抱怨的声音出现:现在注册登陆社交APP,就会收到“你可能认识的人”推送,搞得人好像没有任何隐私空间,就不能给我一个发疯的地方吗?

像他们所说的一样,网络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,它最突出的特点是“商家基于技术手段、建立起的用户关系的深度挖掘”。大数据的技术优势,的确可以帮助商家实现内容的“精准投放”,但却让使用者陷入了“到哪都好像被监视”的状态。

只要你将一个人的手机号码加入通讯录,那么下一秒,他就可能会在你网络冲浪的社交平台找到你,或者出现在“你可能认识的人”的页面上。

梗研究:个体与现实环境的切割

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后梦婷认为,“电子搬家”背后对应的是网民对网络匿名性的需求。“匿名性本身就是网络的特点之一,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需要根据不同环境的规则戴上不同的面具,以符合当下的形式或标准,而穿上马甲、隐匿网络之后,可以讲个体与现实环境割裂开来,成为另一种环境中真实的自我或是新的人设。”

不过,与之前爆火网络的匿名社交群体“momo”不同,“电子搬家”群体不太追求隐身于人海的战术,只是特别强调与现实熟人关系做切割。

所以,在后梦婷看来,这种“搬家”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主动隔离或者是改变,变相逃避现实的社会关系,“用‘逃避’一词,可能不太妥当,因为有些消极,但这个行为不算是消极行为,反而是积极的反思或选择。”

有人说,线下社恐,线上社牛,选择“电子搬家”的人是在抗拒将“真实的自我”展现给熟人吗?后梦婷却觉得恰恰相反,“那些‘搬家’的人,可能是较渴望展示真实自我的人,所以他们一直在逃离现实社交关系的规训和束缚。”

但是在她看来,中国的熟人关系偏向全面性的交往,讲究情感;陌生人关系则是即时性的,讲究理性,而人到了网上,会更喜欢建立“即时性”社交,不谈情感,“所以会逃避熟人。”

长期从事社会学研究,后梦婷发现,网络的虚拟空间,将人际关系对个体的“束缚”弱化了,网络情感的表达会更直接、更极端、更激烈,“会放大现实生活中的好与坏。”

可她也同时强调,匿名性不是保护伞,网络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映射,两者不是平行关系,网络发言也要承担责任。

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

图片据视觉

校对 徐珩

标签:

X
X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华东信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  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